每日热文:北大教授钱理群,为何宁愿卖北京房产与妻住养老院,也不生孩子?

  • 发表于: 2025-10-26 18:31:33 来源:君笙的拂兮

不愧是高知人群,就连不愿生孩子的理由也与众不同!

而且大多数老人对养老院有一种排斥心理,可钱理群不一样,

他还曾公开表示是养老院改善了他的生活质量,甚至无需子女照料!


(资料图片)

到底是强撑面子,还是真的享受?

在北京昌平的养老社区,每逢佳节,总会格外热闹。

而在人群深处,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静静端坐,他就是享誉学界的北大教授钱理群。

他眼中清亮如昔的光芒,他的身旁却空着一张藤椅,那曾是他的妻子,崔可忻最爱的位置。

六年前,那位坚韧的女性,在胰腺癌晚期的诊断书面前,用短短三个月,亲手整理文稿,安排后事,最终在养老院的告别演出中,完成了她生命的谢幕。

如今,180平米的居室里,书桌上崔可忻的遗像成了他最深沉的慰藉与鞭策。

钱理群选择养老院,在外人看来或许是个惊人之举。2015年,76岁的他从北大退休已十三载,本该是享受清闲的年纪。

可他却陷入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创作焦虑,社会活动频繁,琐事缠身,让他难以沉下心来完成《我的精神自传》续篇。

钱理群在接受采访时,语气平静,却道出了彼时心境的波澜。

他说,当时可忻身体已经不好,他们又没有子女,与其互相拖累,不如找个能专心写作的地方。

于是他们卖掉北京的房子,带着足足三十箱藏书,搬进了燕园。他称之为从世俗的喧嚣中逃离,为的是更纯粹的精神自由。

事实证明,这是成功的。燕园的生活,比他预想的还要自由得多。

每天清晨五点,他准时坐在书桌前,钢笔在稿纸上沙沙作响,平均每天能产出3000字。这是一种多么奢侈的写作状态!

他说这里没人找他开会、访谈,连换灯泡都不用自己动手。他指着墙上的紧急呼叫器,笑言每月近两万元的费用,买的是不用操心琐事的创作权。

这笔钱,在他看来,花得值,因为它买来了知识分子最宝贵的财富时间与专注。

在燕园的十年间,他笔耕不辍,完成了480万字的巨著,包括《鲁迅新论》《养老人生》等。

今年春天,他甚至与同住社区的儿童文学家金波合作出版了《我与童年的对谈》。

这部书的灵感,仅仅源于两人在花园里的偶遇,钱理群用镜头捕捉蚂蚁搬家的细节,金波则蹲在一旁观察蒲公英的绒毛。

两位老小孩就此开启了一场跨越半个世纪的对话,这场景,想想都觉得温暖又充满童趣。

钱理群那份超乎寻常的坚韧与深邃,并非凭空而来。他的家族给了他莫大的底气。

外祖父项兰生,晚清进士,曾任浙大前身求是书院的监院,倡导经世致用。

父亲钱天鹤是民国农业科学奠基人,在战乱中颠沛流离,却心系民生,推广农业技术,培育优良麦种。

这种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,早已融入钱理群的血液,并在他身上,转化成了对学术的纯粹追求和对真理的无畏探索。

1956年,17岁的钱理群考入北大中文系新闻专业,可谓是天之骄子。命运的玩笑很快降临。

因为家庭,他毕业就到贵州安顺卫校任教。在那个漏雨的土坯房里,他白天教语文,晚上就在昏黄的煤油灯下,一字一句地研读鲁迅,写下了200多万字的笔记。

1978年,39岁的钱理群带着三大箱沉甸甸的手稿,重返北大。他的导师王瑶看着那些被油灯熏黄的纸张,无不感慨。

此后的二十年,钱理群站上北大讲台,用他充满激情的授课风格征服了无数学生。

他讲鲁迅时会模仿阿Q的语气,讲沈从文时会哼唱湘西民谣,甚至在课堂上即兴朗诵海子的诗歌。

贵州虽然让他经历了磨难,但是也让他遇到了此生最爱的那个人!

钱理群与崔可忻的爱情,就起始于贵州安顺那间简陋的医院。1966年,感冒就医的钱理群,遇到当班护士崔可忻。

这位上海姑娘,被他破旧中山装里露出的《鲁迅全集》所吸引,悄悄塞给他一包银翘片,还附带一张字条,明天下午三点,崔可忻在住院部后窗等他。

寥寥数语,却开启了一段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深情。

他们的婚礼,简朴到近乎寒酸,没有彩礼,没有仪式,只有同事凑钱买的两斤糖果。

婚后,崔可忻用工资买了一台蝴蝶牌缝纫机,为钱理群改补丁摞补丁的衣服,而钱理群则在周末,带着崔可忻去城郊写生,用炭笔为她画肖像。

“那个年代,爱情是相互取暖的柴火。”钱理群在《致青年朋友》中回忆,“可忻总说我书呆子气,但她每次都把我写的手稿折好藏在枕头底下。”

而他们选择丁克,更是一个沉重决定。

钱理群在2024年《长寿时代会客厅》中首次完整讲述,说他们这代人经历过太多动荡。

他突然明白,在一个无法保障基本尊严的时代,生育是不负责任的。

这个艰难的选择,得到了崔可忻的全力支持。作为中国儿童发展中心的研究员,她见过太多贫困家庭的孩子在病痛中挣扎。

“可忻常说,与其让孩子重复我们的苦难,不如把爱全部给彼此。”钱理群指着客厅里的合影说。

崔可忻离世后,钱理群经历了长达两年的消沉。2021年冬夜,他起夜时不慎摔倒,在冰冷的地板上躺了七个小时才被护工发现。

在燕园的十年,钱理群不只是居住者,更是参与者。他见证并推动了中国养老模式的变革。

他参与设计的时间银行互助养老体系,让低龄老人为高龄老人提供服务。

他推动的社区大学项目,邀请退休教授为居民开设《红楼梦》精读、人工智能基础等课程。

这位养老学的先驱者,也无法回避孤独。今年6月,他在B站开设的“北大钱理群讲鲁迅”课程播放量突破百万,弹幕里满是“钱爷爷加油”的留言。

可现实中,能与他深入对话的人却越来越少。很多老友相继离世,年轻人又忙着追赶AI时代。